河南农村拉耧耩地,一个村里能摇耧的也就几个人,一般人不敢主动去摇耧

2025-11-19 06:56:25

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韩陵镇西大佛村,村民向耧里倒小麦种子。(王建安 摄影)

安阳市安阳县韩陵镇西大佛村,村民互助拉耧耩地。(王建安 摄影)

河南农村区秋末冬初的主要活计就是种麦,当地农谚:寒露至霜降,种麦不慌张。秋末冬初,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韩陵镇西大佛村,在无法用机械播种的小块耕地内,几户村民采用互助的方式拉耧耩麦。在河南农村地区,小麦播种,又叫耩(jiǎng)麦、耩地。“耩”这个字,或许好多农村的年轻人见了也不一定认识。

耩(jiǎng)作为农具究竟是什么含义,我国的文献字书、史志资料等均不见记载。耩具有多种解释,农史专家们认为“耩”是一种小型犁头,又叫“劐”、“种金”,属于农具部件。与不同用途的农具配合使用,有“耧耩”“耩子”“劐子”等称谓。在我国农业发展中,“耩”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,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,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.在本文中。

耩地,用耧播种,叫耧播,耧还叫耩地耧。据史料记载,西汉时期,有一位负责征收老百姓粮食的都尉,叫赵过,他在总结各地民间播种农具的基础上,发明了耧。耧,不仅能够一次完成开沟、下种、覆土等作业,大大地提高了播种的效率,同时还能保证行距一致,深度一致,疏密一致,便于出苗后的通风透光和田间管理,促使农业产量大为提高。从那时到现在,赵过发明的耧,已被我国农村传统耕作使用了两千年。

耩地耧,由耧杆、耧把、耧斗、耧腿、耧铧等主要部件构成。除了耧铧是铁的,其他部分全是木的。木耧的结构很复杂,斜榫斜眼多、三条耧腿是空心的。一架小小的耩地木耧,同时兼具开沟、播种、掩土的功效,设计之精细,做工之巧妙,令人叹为观止。

耩地,前边有人拉耧,后边有人扶耧。在前拉耧的人只要齐心协力、匀速拉动就行,而在后面扶着耧把摇耧则是技术活,农村人称“耧把式”,大都是村里种庄稼的权威。一般情况,在一个村里能摇耧的也就那么几个人,一般人是不敢主动去摇耧的。

耩地、种麦,耩的稀稠在仓眼,种的深浅看搭腰。耧把式凭的是经验,靠的是古训。耧斗底部有一小孔,此为种子流出的“仓眼”,下耧播种前,耧把式要一番调试定好仓眼,以控制下种稠密稀疏。扶耧摇耧靠的是两只胳膊,两手要端平耧把,劲要匀,掌握好深浅。要是看着深了,就抬抬手;要是看着浅了,就往下按按。种了麦,只要麦苗出得匀称,基本就没啥农事了。这时候,农村的老人常常会聚在背风的墙根下晒太阳,大家一起取暖、聊天过时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